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教学,学为本;理解,解为纲—读《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2019-12-02

6578

“你们知道了吗?”“你们明白了吗?”“你们理解了吗?”这三个问句相信是身为教师的您经常在教学中使用到的。相同的句式,说话目的相同,那他们有什么不同呢?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那究竟什么是理解呢?在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各种恰当的外在表现来显示对思想、人、条件和过程的领悟。因而理解意味着所学习的内容有意义,能了解为什么,具有在不同条件和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书中着重将“知道”与“理解”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知道”仅仅是停留到知识的本身,而理解则是对于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

联系现实生活,“路痴”的存在不就正是“知道”这一概念的产物吗?由于我们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极大地服务于我们日常生活,所以我们逐渐养成了出门靠导航的习惯。很多人甚至已经沦为手机的导航的傀儡,他们的东南西北完全是依靠手机进行指示,导航一旦失效,就算自己在家中的小区都会迷路。所以我们发现那些所谓的路痴们,不是不明白“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样辨别方向的常识,而是他们没有真正的理解方向这一概念,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因此在学习在这条道路上学生不仅仅需要知道这些知识本身,更需要的是识别、熟悉、领会、掌握、领悟等一系列的过程。而知道仅是我们理解的一个基础部分。学生需要将知道东西融汇贯通,进而去解决在生活中的问题。

与此同时,书中还强调了理解是具有两大特殊的性质,即可推断性和可迁移性。理解的可推断性是指理解的目标是利用已有的内容生成或揭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利用我们记忆中的已有的知识去发掘事实和方法背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运用。例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通过已学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推倒其他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而可迁移性是指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境的情境中去,使我们可以在不同情境和问题面前创造性地、灵活流利的应用所学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了方向以后,我们的学生利用课上学到的知识在沙漠中利用太阳变化规律去辨别方向。

总之,理解的性质就是学生可以使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去探索更加深奥的道理,并将其探索与研究成果加以运用,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最近所关注的一档由王刚所主持的鉴宝节目——《收藏天下》。在节目中民间各路古玩收藏者将自己“宝贝”拿到专家面前进行鉴定,如果是真的专家会现场报出“天价”,但如果是赝品则会当即销毁。我们试想这些鉴宝专家们虽已经是阅宝无数,但是还是不能保证眼前这个从民间随意收集上来的古物他接触过。因此这时就需要这些专家们要真正理解一些古迹的特点,并由此进行推断,将考古学的一些知识进行迁移才能去分辨其真伪。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中只有以理解作为最终目标,才能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的效果。

理解这么重要,那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理解的存在呢?首先理解需要时间和练习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因为我们所要理解的通常是诸多知识所忽略和隐藏的,需要透过表层去挖掘隐藏在内部的精华。任何研究与探索都是需要时间进行不断实践。其次,理解需要开发能够激发迁移的评估。也就是当教师想要知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讲的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变化不同的场景和问题来检查学生是否可以明智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一言以概之,书中所阐述的理解就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可以去推导和探究更加深奥的领域,并且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当我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理解为纲,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达到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所说的“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的高度。届时我们与学生教学之路定会一路欢歌,繁花似锦。(小学部三年级组  靳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