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中耳熟能详的一段话,最近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教培训任务的进行,《大学》《论语》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再次走进我的阅读视野,让我在聆听经典的过程中,收获一颗澄澈的心,获得一种前行的力量。
培训伊始,我就选中了《大学》一书进行阅读。《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竭力尊崇,到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大学》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而对于当下的我们“修己”和“知行合一”是需要理解和践行的。
一、格物致知,完善自我
《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养性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自始至终的追求。“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强调的就是每个人要彰显人的本性,优化自己,并通过自己的修养去影响别人。
而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老师就像是一颗火苗,努力地燃烧自己去点亮孩子,期盼孩子自我的完善去获得更大的影响力。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用我们的爱让孩子能给予他人更多的温暖;我们要做一个爱阅读的老师,用自己的阅读视野去扩大孩子的视野;我们要做一个爱研究的老师,用自己格物致知的精神去唤醒孩子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身为老师,我们要格物致知,完善自我,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二、笃定目标,静心前行
生活是一个大熔炉,匆忙中的我们常常会迷失了自己,那么如何能不忘初心,静心前行呢?大学中如是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强调的不是人要有多么大的欲望,而要有一颗澄澈的心,有自己奋斗的方向,那就是有一个“至善”的笃定信念,如此才能不为外界所扰,不为得失所动。
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学校、家庭和自己的生活等多个方面的角色和评价,常常也会患得患失。但是如果我们保有一颗“至善”之心,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用爱心去面对孩子和他背后的家庭,用真心去面对自己的生活,那么生活也会更加顺心如意。
还记得自己曾经参加《致良知》的100天,每天认真反思自己的生活,觉察自己起心动念处的偏颇之处,渐渐地,我发现所学也在改变自己的心境,好像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平和了,生活中很多事情也不再是自己的困扰了,因为学习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强了。
当下,传统文化或许会因为时代的变迁不是完全地吻合当下的生活,但是先贤思想体系的根本对于当下的我们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让我们在阅读中涤荡自己的内心,能给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亲近经典,涤荡内心,静心前行吧。(五年级组 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