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亦是如此,当我们站在老师角度思考的时候可能并不能了解教学的真谛,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从学生立场出发,或许能拨云见日。那么就从理解“理解”开始吧。
在这一章节中围绕“理解”一词展开。作者首先辨析了理解和知道。知道的是事实,理解的是意义。理解的目标是利用已有内容生成或揭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利用我们记忆中的知识去发掘事实和方法背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运用。我想到两个例子——读古文。曾听过一节课,由于句读不同,意义就不一样。认识古文中的单个字是知道,句读的判断就是理解。再想到读整本书,很多孩子留下了情节,这是知道事实,但是对于其中的内在关联和人物性格就是理解。课件知道是散点状的,但是理解就是将点连起来构建图像的过程。
作者还强调理解的表现就是知识的迁移。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困惑的情景中去。迁移能力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面前 创造性地、灵活地、流畅地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迁移是 超越信息本身的。我理解要想孩子们学会迁移,就得在学习一个知识的时候让他知道这个知识可以做什么用,那么当他遇到新知识点的时候就能调动他的已知,形成新的解释。
那么知识的迁移需要大概念做基础。我想到之前自己备课的经历,当我聚焦文本时,我不太理解文中隐含的意义,但是当我走进作家的其他文章,走进他的背景,文中的情感和意义就自然理解了。这里的大概念就是作者背景知识和其他文本建立起来的对这个人思想的理解。这就可以迁移到很多具体的文本中去。
最后文中还辨析了理解和误解。证实理解?作者说逆向思考的模式,当我们每次都思考如何证实理解,哪些因素会带来误解。当我们从教师层面建立了逻辑联系,立足本质,那么误解是不是就会变少呢。
最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需要我们明确教学的终点,以始为终,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认真思考,认真行动吧。(六年级组 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