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题记
这是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最经典的一段话。这本书的语言温柔自然,读来深情动人,使人沉醉于母爱的那种温暖和亲切。这本书很早已经读过,那时我还没有为人师,也没有为人母,对其中的文字情感是陌生中夹杂些许的感动。如今当了24个孩子的班主任,与孩子们全天零距离接触,内心已把自己当做孩子们在学校的“母亲”。再读这本书时,竟有了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感动,而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学会“慢”,学会静待花开。
今年9月1日迎接新一年级小朋友入校报道,他们陆续走到班级。当我看到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天真浪漫的笑容时,我就深深爱上了班级中的每个小孩,心中也不由生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交到班主任手里,就把学生的前途命运交到了老师手里,这个家庭的希望就交到老师手里——我要对每个孩子负责,做学生一生的贵人和领路人。
开学后,我很快地记住了每个孩子的姓名,课上课下的沟通、交流、学习、生活,大部分的孩子很快完成了小一入学的适应阶段,开启了快乐的小学生活。可是很快我也发现了班级中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无法坐下来听课,不能准备出上课需要的书籍。每每上课时候总能看见班里角落里的他,那么孤单。他不参加任何学习讨论或者课外活动,甚至好像自动屏蔽掉了老师的每一句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毫无表情的一张小脸,好像在对我说:老师你在说什么?
在这个任何事情都追求效率,提倡速度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可避免地以快来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即时满足,付出就要利益最大化。老师同学都想帮助他,我用了各种方法,批评、督促、表扬,但没一点效果。他的父母为此担心焦虑的不得了,其他的孩子一天在进步,而他似乎孩子起跑的位置盘旋。
我开始意识到,我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孩子。 我需要更深入了解这个孩子,于是找来的他的家长沟通了解症结所在,更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和家长达成一致,想要一起帮助他适应到集体的小学生活中来。我们给他制定了一个“私人服务”套餐:第一周尝试与他交流,第二周教他怎么课前准备,第三周告诉他怎么路队,并安排了一个小老师每天带着他……总之,一切都从最简单的做起,一点点努力,就像是在拿一个小凿子凿一个大大的冰山。
这时想起读过的《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时, 我想每个孩子的成长真的需要时间,我们对待这样的孩子一定要慢一点再慢一点,不那么着急地要求他一定的成为我们想让他们成为的样子。事实证明,这样做确实是正确的。和这个孩子相处已经3个月了,我们都放下了以往严厉批评和督促,放下了迫切要求他进步的渴望,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过去,他竟然和以往明显不一样了。不一样在哪里?说不出来,就是觉着开朗许多了,笑容多起来了。他现在都可以把书拿出来,虽然比别人慢那么一点点;他也可以参与课堂了,虽然有的时候还是会爬到桌子上溜神;他也可以自己学着叠放衣服到后面的椅背上,他也尝试和别人交流,开始交朋友,不那么封闭自己了……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和奇迹吧!用耐心和爱心,关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看着每天班里的他,他们,我也会无意识地慢起来:讲难点时语速再慢一点,让孩子们听得更仔细点;批改作业再慢一点,能发现更多的错误还有个性却富创新的答案;想发脾气时,慢两分钟再说,结果迥然不同。慢下来,离急躁,离求速成的情绪远了,教学却有条不紊起来,工作也更加轻松起来。
作为一位老师,我知道育人即是育己,我时刻警告自己再也不要随意定义任何一个孩子差与不差,孩子的成长总需要过程和时间!面对孩子纯真的眼神,我是敬畏的。我会试着让他们慢慢举起自己的小手,我会听着他们慢慢讲着自己的想法,我会等着他们慢慢给我一个自信的眼神,我会盼着他们慢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样子。
看着他们慢慢地长大,我也在学习用赤子之心来对待这个世界,我们慢慢去听花开的声音,我们慢慢去欣赏落雪的美,让我做那个陪着他们徜徉知识海洋的同路人吧,孩子,我们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