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老师们提到了这本书,于是买来静心读了读。这本书的作者是东京大学的一名教授——佐藤学。当我读完本书后,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一页页认真品读的过程中发现,日本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来的划一性与效率化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已经在“静悄悄的革命”了,我们却还在茫然中徘徊。下面我将谈谈读完这本书我的一点点感悟。
一、盲目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
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情况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为什么教师要这么做呢?大概是为了不出现冷场,觉得教室如果沉默的话,蛮可怕的。这样看似学生一个个积极回答,教师一一热烈回应的“热闹教室”,对于一些学生是无意义的,而老师也不能真正“听到”学生的发言。
针对这个问题,佐藤学先生提出应该理解学生的发言。而对于怎样理解,他也给出了具体的界定——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倾听为前提,进行真正理解的共感共鸣,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
二、“主体性”神话
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的主体性。所以,很多老师顺应时代潮流在课堂中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出现了和佐藤学先生书中所提到的同一个问题——把学生的“主体性”神话了。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而“主体性”神话的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都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佐藤学先生提出——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观点,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佐藤学先生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总之,看完后有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心底、思想和行动中进行。这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我会耐心地缓慢进行,期待得到确实的成果。(一年级组 秦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