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眼中有学生 心中有目标 ——读《从教走向学》第一章读后感

2020-09-25

11493

2020.9.14—2020.9.18,疫情结束,正式开学后的第二周,也是非常艰难的一周,心中焦虑着班级收费问题,学校里忙碌着上课和孩子兴趣班的各种调整问题,家长不断地咨询,电话微信不断,加上家中孩子生病,我的身体也开始报警,从周二就开始不舒服,直到周三的晚上,常老师交给我的教研课的任务我还没有完成备课,怎么办怎么办?

心中着急,但是常老师交待的第一次教研任务不能不完成呀!

冷静下来,我想到了开学后,学校给每位老师发的那本《从教走向学》,其实这本书和上学期学校给老师们购置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本承着一个理念的,那就是“以生为本”、“逆向设计”、“目标导向”。其中,“目标导向”一项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从平常的教学经验来看,也的确是这样的,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甚至决定着课堂上老师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评价。考虑到这些,我开始不去考虑如果备不出来会怎么有什么样的后果,转而开始研读教材。

这次我没有超前选择更喜欢的课,只是顺着教学任务,选择了识字单元中的第2课《树之歌》,这篇文章是人教出版社自编的一篇课文,以11种树的名称+特点,编成了一首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的儿歌。通过这样一首小儿歌,我想让孩子们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呢?

翻开教参,目标不外科识字、写字、朗读、理解几个方面的,内容太宽泛,无法帮助我决定这一课时的课时目标。

参考网上一些优秀课的目标,似乎对目标不太重视,教学过程大同小异,不合我意。

这时,我又想起暑假期间从讲座中看到的,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和文本两个角度分别去研究,一篇文章,需要老师去教的,一是文章学生能读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是学生读不懂的,也是教学生不会的,二就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研读文本,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

想到这里,我不再慌张——

《树之歌》是识字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识字自然要做为重中之重去渗透,但是现在的孩子识字量都非常大了,尤其是经过上半年的疫情,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和家长单独辅导,所以识字量都大大提高了不少。可是,从经验来看,他们这时的识字大多是照片式的,也就是说在文章中遇到这样的生字他们会认,但是真要拿出来写大多是写不出来的,这时老师的方法指导就非常重要。所以我将本课中的“木”字旁作为一个重点,指导书写,认识“木”字旁与“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加强字根的学习,这里的字根,也就是除去偏旁之外的另一个部件,这些部件的构字能力非常强,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字之中,如果在低段,我们将偏旁和这些部件都牢牢掌握好了,到高段,一课15个左右的生字记起来才会不费劲。

除此,我发现孩子们对课文中的课不太理解,这一点在上课一开始就得到了印证,一遍课文读下来,就有孩子在下面嘀咕着:“活化石是什么意思呀?”“木棉是什么树呀?”,所以我在备课时,仔细查找了各种树的资料,进行甄别、选择,最终敲定了孩子们可能会不太理解的树,如“木棉”、“松柏”、“银杏、云杉”,分别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不同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惑。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上课之后,我才发现,当孩子们对这些树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朗读指导时的难点竟然不攻自破,比如,在教学“银杏水杉活化石”时,我告诉孩子们银杏在侏罗纪时代,也就恐龙还存在的时代就已经有了,而且到现在它的样子变化都不大时,孩子们深深地感叹道:“难怪说他们是活化石呢!”这时,我抓住情感契机,让孩子读出自己的惊叹,情感就自然而然在流露出来了,真的有种“情到辞发”的感觉。

距离上完课已经有两天了,但是通过这次上课,我深深地感受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只要做到这两点,我们的课堂就能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般的顺畅自然。(二年级组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