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
教材是统一、规范的,但学生的情况却干差万别。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教材的使用也应该是差异化的。
例如,有的学生对科学课的内容不太感兴趣,但对人文和历史却异常喜爱。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科学家小故事”之类的材料充分利用起来,将这些内容推介给喜爱人文历史的学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家的科研故事,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还可以把历史教材中有关科技发展、历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整合起来,作为学习资源
提供给这部分学生,以发挥学生喜爱文史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
2.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使用教材
2017年版的高中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要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展开,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
面对真实情境和现实问题,教师如果还是照本宣科,重复教材上的
案例,机械模仿教材中的实验,肯定是行不通的。问题越真实,用到的知识就越综合。可能不局限于一章一节的知识,还需要其他章节的知识,
甚至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延伸、拓展或重组,将教材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资源,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3.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
教材是统一编写的,但我国地区差异大,学校情况也各有不同,要因地制宜,充分理解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物理教材中有一个经典实验,通过冰面上的滑车碰撞来验证和分析动量守恒定律。针对这样的经典内容,哈尔滨地区的学校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个结冰的湖面和几个滑板,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教材上的经典实验。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还会获得学习的乐趣。而地处三亚的学校,就没必要非得按照教材要求找一个结冰的湖
面了。当然,也不能因为条件不适宜,就放弃让学生进行体验、探究的机会,变成纸上谈兵地讲实验。此时教师可以变换视角,寻找其他没有
摩擦力的素材。例如,利用磁悬浮这样的科技手段来让学生设计一个新的实验,从而理解动量守恒定律。
(一年级组 马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