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后会考时代”的二十一世纪学子,是即将走出国门的准留学生。在拿到世界知名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们在做一件别有意义的事情:走上讲台,将自己最喜爱的一项传统文化讲给同学们听。选题,研究,讲课,这是学子临别祖国前的一次文化洗礼,这是学子对母文化最长情的一次告白,这也是二十一世纪人铸造“中国灵魂”的一种教育实践。
经过三周的紧张“备课”,李欣航走上了高三(2)班的讲台,成为了这节“徽文化”课的讲师。
上了讲台,他稍有些紧张,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课:“同学们,你们吃过王致和腐乳吗?王致和是第一代徽商,之前是个读书人,因为专心备考,居然忘记了自家厨房里还存了一罐子豆腐……”
从生活中熟悉的调味品说起,李欣航的课立马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徽商的生意经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徽式民居的特点是“上有天井,通天接地,下有明堂,四水归一”……
同学互为“师生”,久远的文明听起来也变得格外亲切生动。
“徽式民居典型的标志就是马头墙。现在我老家的新楼盘,如果加上马头墙的设计,都卖得特别好……”
李欣航从小和爸爸遍览安徽老家名胜,却大多是走马观花。经过这次备课、讲课,他说:“以后留学国外,介绍家乡文化,肚子里有货了!”
一堂40分钟的“中华传统文化课”,两位同学登台演讲。第二位“讲师”是傅俊博,2019年1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英国牛津大学录取,在“中国扇文化”的讲解中,这位未来的“牛津学子”展现出缜密的逻辑思维、高雅细腻的人文情怀。
“小时候乘凉,姥姥拿着一把檀香扇,幽香扑鼻,我到现在还记得……”
姥姥的檀香扇激发了傅俊博对扇文化的好奇,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扇文化”作为研究课题,向大家介绍中国扇的种类、制作、起源、传播,同学们大开眼界。
“早在唐代,中国绢扇就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宫廷内流行,日本天皇曾将绢扇作为赏赐功臣的礼物;16世纪初,中国折扇传入欧洲,可那时,葡萄牙、西班牙因为缺乏优质纸张,只能以细嫩的牛犊皮、羊羔皮作为扇面,有的还在扇面上洒以香水,称为香皮折扇……”
这,就是本学期第一节“后会考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课”。
讲得精彩,听得入神
“中华传统文化课”负责人赵海军老师认真“听课”,根据学生们备课、讲课的表现给予过程性评价。最后,学生们需要就自己讲解的课题写作论文,论文得分和过程性评价一起,计入学生们的最终成绩。
文字来源 | 陈娟娟
图片来源│郭明
设计 | 顾慧娟
编辑│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