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长来啦》第十八期上线了!
2017届学姐黄可特约访谈
今年3月,我校2017届毕业生黄可收到了两封让她陷入“甜蜜纠结”的硕士研究生录取信:一封来自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一封来自芝加哥大学。
黄可做了详细调查和对比,她甚至给自己写了一份报告书似的表格清单——从中学时代树立的理想开始,梳理了几次重要的选择,总结过去经验的利弊,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
一系列工作完成后,她的内心有答案了——选择芝加哥大学,因为芝大的气质更符合自己理想的职业之路。
这样忽略排名、遵从内心的选择并非初次。
六年前,热爱文学的黄可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高中部毕业,毅然放弃美国排名前三十的名校,选择不参加排名的文理学院里德学院。她总结说:“我就是希望进入到一个探究性氛围很强的学校,后来我在里德真的收获了这样的体验。”
黄可本科就读的里德学院
高中时的黄可
今年6月7日,黄可回到高中时代的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分享心得,她非常坚定地说:
“今天来做分享,就是想通过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年轻人应该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热爱,把自己的热爱发展成一项独具个人特色的专业才能,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状态是可以达到的,而且这个状态是令人满足的。”
来听讲座的同学不一定都热爱文学,也不一定会在大学阶段选择人文社科专业,但大家都被同样的问题吸引: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中,高中生如何在重要的人生节点做出选择?路在脚下,如何走,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我比较骄傲的一点就是
从未对我的理想产生过动摇”
黄可坦言,她从未对自己的“文学梦”产生过怀疑,这也成为她引以为豪的心路历程。“我从少年时代就希望自己是个坚定的人。初一时我喜欢读奇幻小说,就想成为小说中那些坚毅果敢的角色。”
然而,这种对理想的坚定、坚持并非天生的能力,在“人生目标憧憬”与“自我能力发展”之间,黄可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的实干派”。
她回忆到:“高中阶段我经常写随笔、日记,用文字去梳理对‘自己是谁’的思考,这不仅对自我觉察特别重要,也对文学专业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文学是用理性来分析感性活动的专业,写日记、做自我分析其实就锻炼了我未来用相似的理性逻辑去分析小说人物的能力。”
黄可在高中时手写的日记、随笔
黄可建议学弟学妹们在高中阶段广泛阅读、自主阅读。开卷有益,对于将来选择人文社科专业的同学,阅读是基础的基础。
在黄可看来,文学或者任何艺术体验,都是一个特别需要缘分的事情,“在恰好的时机遇到恰好的书,才是最美好的艺术体验”。这种感性经验恰恰是无比珍贵的“创造力的资本积累”,她说:“进入大学阶段,只要你认真学,都能建立起理性的学科框架,然而,个体的感性经验才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在高中阶段就要注重积累这种感性体验,磨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这才是重中之重。”
阅读是黄可最享受的事情
笔耕不辍,阅读不止。进入大学,黄可得以在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进行文学研究的方法。不过,当热爱真的成为了专业,她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发现自己在学业压力下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进行自主阅读了,而是要花出很多时间去读老师课上布置的东西,去读文学理论。我很感激这些专业训练,但我同时也怕自己对文学的激情会被大量的理性活动消磨,所以在完成课业阅读的同时,一直私下里坚持阅读着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这是我对热爱保持激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
对理想从未动摇,并不意味着黄可在过程中从未有过质疑。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未因为“脑子里的质疑”而放慢“手头的行动”。“当我选择了方向就会付出相应的努力,即使某天我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质疑,该做的事情我还会去做,读书、学英语、提升某方面的能力……做着做着就会有一些小成果,之前的自我质疑就会被打消,对自己的热爱也就更加坚定了一些。”
黄可刷新了我们对兴趣的理解:兴趣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单纯喜欢但不愿为之努力的活动并不能被称为兴趣。兴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只有愿意为之付出巨大努力、不断坚持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兴趣。
分享时,黄可眼里泛着光:“我真的很享受文学的世界,我希望未来无论做什么职业,在什么地方,经济状况如何,我都依然能够被某一句诗感动,被窗外的一声鸟叫感动,能够经常拥有那种深沉隽永的抽象性思考,这就是我为自己树立的理想。”
阳光照进黄可的房间
能被称为“炽热”的理想,背后一定是执着、思考和汗水。这位“理想主义的实干派”女生总结到:“我的这种浪漫的理想主义,以及执着的个性,其实是一种自我训练的过程。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这样的,我们所拥有的那些很美好的品质,包括坚定和执着,也不是我们一生下来就拥有的。”
“我想对高中时代的自己说,
你选择的这条路是值得的,你会把这条路走通”
从小对文学的热爱让黄可目标专一,心无旁骛,矢志不渝。对于瞄准目标,她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当我做每一个重大选择,或当每个重要阶段结束时,都会以人生的终极目标去把所有的东西串起来,然后去推导到我现在在哪里,走过了怎样的路,我的经历给予了自己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如何为我的终极目标服务。”
在确定自己的硕士研究生院校时,她通过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做了细致的探究,梳理了自己各个阶段目标,做了一份“灵魂拷问”择校表格。
映入眼帘的有一些“仰望星空”的关键词:“探索人类灵魂”“对美的执着”“洞察与感受的征途”“拓展知识的边界”……还有一些“脚踏实地”的关键词:“稳定的外部条件”“养活自己”“谋得教职”“成为学者”“发表作品”……
你不得不赞叹,黄可是一个构建梦想与现实之间桥梁的工程师,她具备同龄人稀有的品质和能力——既是一个胸怀世界的dreamer(追梦人),也是勤奋赶路的doer(实干者)。
她擅于将大目标拆分成阶段性的小目标,既不好高,也不骛远,因此,每个阶段性目标,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果,都能成为她继续追梦的“能量棒”。在分享会中,她对学弟学妹们说:“本科阶段是‘把兴趣爱好职业化’历程的第一步,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发展一个专业,获得一项专长。”
黄可本科毕业论文(上图)
戴上毕业桂冠与母亲视频通话(下图)
黄可实现了自己本科毕业的阶段性目标:她的两万字英文毕业论文以德国的心理学理论视角分析了一部日本现代小说《金阁寺》,探寻解析了小说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人物发展。“虽然这个小小的贡献站在人类广袤的知识海洋中就是沧海一粟, 但大家大学毕业需要做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小事,也算是给这个世界做了一些小小的贡献。”
里德学院Thesis Tower:过往所有毕业生提交的毕业论文都会被收录在这里
她明白将“理想和现实”的路走通,要学会将才华和经历“转化”为可展示的成果,才能与这个世界发生链接,自利利他。“大学为什么会想要我们,研究生院为什么会录取我们,未来求职工作单位为什么会录用我们,不只是因为我们有什么才能,而是看我们的才能能否给他们创造价值。所以,把个人才能转化为可展示的形式,服务于他人与社会,这一点很重要。”
一路走来,不忘初心,黄可在家庭和学校的加持下,探索出了一条从理想通往现实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这条路是适合自己的:“我特别想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现在发现不仅是课业,还包括学校给我提供的很多丰富的课外活动经验都对我产生了全方位的积极影响。”
黄可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好好享受你们现在的人生,尽最大的可能去利用周围给予的这么好的支持性环境,探索你想探索的领域,突破自我,做你最想做的事情,成为你最想成为的人,这样就很好。”
视频制作 | 郭明
视频拍摄 | 郭明 朱吟之
学长嘉宾 | 黄可(2017届)
主持人 | 段昱辛
文案策划 | 陈娟娟
美术设计 | 顾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