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EN

《追求理解的设计》之我见

2019-11-05

6233

断断续续的18天,翻过此书,在两位作者的时空对话中,我显得格外渺小。逆向设计,理解得六个侧面,架构框架,评估……一连串的词语我还未消化吸收,唯有慢慢复读方可与作者深入交心,我也相信此书能解我教学涉及之困惑。

初读这本书,我认为的关键词是“理解”。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其实,我们在许多方面呼唤理解,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呼唤理解。我们应当追求理解的教育,追求教学中教与学的沟通和理解。正如书中所述:我们从输入端思考教学的时候多,总觉得自己做的就是学生需要的,从固定教材、擅长的教法和常见的活动思考教学,很少深入思考作为输出端的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难怪老师们总疑惑:我讲了很多遍,为什么学生还说听不懂?学生听不懂是事实,而我们以为学生会听懂只不过是假象,所以,思考学生的状态、学生在课堂的真实需要、学生的理解与否才是教学设计最经济、最有效的核心。

理解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推断,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美国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到保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都把思维训练提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对我们的核心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理解具有可迁移性”。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

“学生的误解以及我们的感悟”。误解不是无知。它是指在一个新情况下用貌似合理但并非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已经明白,误解具有非常有用的教学价值。误解是将隐含的歧途显性化,误解具有袪魅解蔽的功能。误解不仅仅需要纠正错误,它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尝试,教师不但不能抑制这种尝试,而且还要鼓励,并参与共同试误,进而启发探索。

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1: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阶段2: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阶段3: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观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综上所述,逆向设计会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面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而这,正是设计的目的所在。总而言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一年级组   齐丽敏)